其實有些詞是同物不同名,也有同地不同名的。
如:這枝筆是「用品」但以後丟棄了就是「廢品」可是如果不能寫又捨不得丟而保存起來的話是「紀念品」或「收藏品」或直接就叫「物品」。從時間點上來看,在買來之前它是店裡的「商品」,而在那之前,它是貨車上或倉庫裡的「貨品」呢,更早的時間時它是生產線上的「產品」啊。
再如「廁所」這樣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名字,也是在時間點上的區別而已吧。尤其是在吃飯用餐的時間,說「廁所」就不如「洗手間」來的恰當了。有些還甚至標示著「化妝室」呢。那就是在鼓勵人們說得更幽雅些啊。可是醫生就會直接問每天上「廁所」的情形如何如何了。更古老的還有「茅房」的說法呢。
說到吃翻的地方,也有不同的說法呢:1. 在家裡用餐的地方應該叫做「飯廳」2. 在工廠或學校宿舍區的叫「食堂」3. 在夜市或路邊的「小吃攤」大家應該不陌生。4. 有的叫「飯館」是傳統的中式吃法,還有「餃子館、麵館」5. 西式吃法的就叫「餐廳」如:自助餐聽、墨西哥餐廳。6. 之前本社團網頁留言曾討論過的「料理」是專指日韓餐館。
有的地方叫「XX 局」是因為那是某機構所管轄的「部門」如:郵政總局、各地郵局、各縣市警察局、公路局、鐵路局、港務局、高速公路工程局,電信局、民航局、更老的還有:菸酒公賣局、招商局 …… 等。
所以「藥局」可知原本是醫院內的部門,有時也叫「藥房」而凡是不在醫院內的,大家在口語上就都叫它「藥店」了。
那麼,就算掛的牌子上標示了「書局」而在口語上大家還是會把它「說」成「書店」的。
最後說到「超商」的問題:那是公司行號按照法律,在申請核准營業時應該以本國語文申請。所以什麼 7-11、OK、其實都有中文名稱的,我們可以在股票市場中清楚找到「超商業」的分類。這些商家他們不直接以中文面對消費者是有他們經營策略上的考量。至於為什麼有「便利商店」這樣的名稱存在呢?那應該是受到日語的影響吧。目前在台灣有著相當多的日文詞存在,如:宅急便、宅配……等。
本文曾發佈於/2013./3/8/現修改後重新發文。
請多多指教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